二战时期的资产表现:股市、债券、黄金、艺术品


一、全球股票市场的分化表现

1. 战时股市运行的基本面分析

全球股票市场在二战期间呈现出显著的分化。根据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威廉·戈兹曼和加州大学的菲利普·乔里昂在其研究《全球股市100年》的统计,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有截然不同的回报率表现:

国家类别                              国家                                实际收益率                                   
战胜国 美国 +7.0% (1941-1945)
  英国 +5.9% (1940-1945)
  加拿大 +6.4%
  澳大利亚 +7.6%
战败国 德国 -88% (1944-1945)
  日本 -95% (1941-1945)
  意大利 -72%
被占领国 法国 表面上涨,实际严重贬值
  荷兰 下跌15%后交易所关闭
  比利时 交易基本停滞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交易所停止交易所导致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在二战中:

  • 仅有5个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和瑞典)的股市从未中断交易
  • 9个国家中断交易超过6个月
  • 7个国家因战争关闭股市数年
  • 11个国家的股市永久关闭,成为”死市”

2. 股市的预测功能

历史数据显示,股市往往比政府和军方更早预见战局变化:

  • 1941年底,德国股市就已触顶,远早于斯大林格勒战役
  • 1942年中,美国股市开始反弹,早于中途岛战役的胜利
  • 1944年,日本股市实际上已经暗示战败

这个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启示:市场价格包含的信息往往比任何单一机构或官方宣传更为全面和准确。它提醒我们,在研判重大转折时,要特别关注市场传递的信号。

二、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1. 不同国家和类型的债券表现

传统观念认为债券是”无风险资产”,但战争时期的经验给了我们一个警醒——依据二战经验,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持有股票资产的回报都会好于持有债券的回报

政府债券表现:

  • 战胜国:实际收益率1.8%
  • 战败国:几乎完全归零
  • 被占领国:损失80-95%

公司债券:

  • 军工企业债券表现最好
  • 民用企业债券普遍违约
  • 国际债券相对稳定

2. 债券市场的三大致命弱点

  1. 政府信用风险:
  • 战败国政府债券完全归零
  • 货币贬值导致实际收益为负
  • 强制兑换为战争债券
  1. 流动性风险:
  • 二级市场几乎停止
  • 到期债券无法兑付
  • 跨境债券支付中断
  1. 价值重估风险:
  • 战时通胀导致实际价值迅速下跌
  • 和平时期的定价模型失效

综合而言,和平时期的债券和动乱时期的债券是两种不同的资产,对于家族传承而言,动乱时期的债券受主权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威胁,我们要重新思考所谓的”安全资产”的定义。

三、实物黄金:战时的关键避险资产

1. 黄金的多重属性

由于上文所提及的战时交易所关闭的风险,我们可以知道实物黄金与交易所黄金在战争时期并不能等同论之。在下文中我们的讨论对象只针对实物黄金。

在所有资产中,黄金展现出了强烈的避险属性。它是战败国中唯一能够保持购买力的资产,这也印证了法国富人将20%以上家产配置在黄金的传统智慧。二战期间黄金展现出两个关键特征:

  1. 价值储存功能:
  • 在所有战败国中唯一保持购买力的资产
  • 即使在最混乱时期仍被各方接受
  1. 流动性功能:
  • 可在不同国家间转移
  • 便于分割交易
  • 易于隐藏和保存

2. 黄金储存的经验教训

然而,黄金储存也并非没有风险,历史案例揭示了多个因黄金储存不当导致的教训:

银行储存风险:

  • 法国银行被迫向德军报告保险箱内容
  • 荷兰银行的黄金储备被完全没收
  • 比利时国家银行的黄金在运往伦敦途中被截获

个人储存风险:

  • 地下室存储易被发现
  • 跨境转移时被截获
  • 黑市变现时遭遇欺诈,或因为交易金条这样的大额资产而被动露富

3. 推荐的黄金持有策略

在研究众多案例后,我们发现在战时成功保护和运用黄金资产需要进行不同维度上的分散。

首先是形态的多样化。经验告诉我们,黄金不应该只以单一形式存在。金条具有最高的价值密度,便于大额储存,但在紧急情况下不易分割使用。金币则提供了更好的流动性,便于小额交易。珠宝首饰虽然会有加工费损失,但它最不引人注目,便于日常携带和跨境转移。

其次是储存地点的多元化。二战期间,那些将所有黄金都存在银行保险箱的家族,在德军占领后往往损失惨重,因为银行被迫上报所有保险箱的内容。而将黄金全部存在家中的做法同样危险,一旦被发现或遭遇空袭,后果不堪设想。将所有黄金转移到国外又可能面临战时跨境转移的巨大风险。最明智的做法可能是:三分之一放在家附近隐秘但随时可取用的地方,三分之一存在国际金融机构(最好是在不同的中立国),剩下的三分之一则分散存放在几个秘密地点。

最后是地理位置的战略性分布。这里的核心考虑是要在安全性和可及性之间找到平衡。本地储存的那部分必须能在24小时内取用,这在危机时刻可能至关重要。国际金融机构最好选择在政治稳定的中立国,比如二战时期的瑞士、瑞典和葡萄牙。而隐秘储存则要考虑地理分散,理想的情况是在不同的政治辖区。

四、艺术品:看似高贵但脆弱的资产

1. 艺术品的战时命运

艺术品在战时的表现令人深思。尽管它们往往被视为”永恒的价值”,但在战争面前显得异常脆弱。根据书中的统计:

  • 二战期间,仅华沙就报告丢失13,512件艺术品
  • 法国约20%的重要私人艺术收藏在战争中消失
  • 战争结束后,许多艺术品的原物主都面临艺术品产权声索的困难

2. 艺术品面临的主要问题

艺术品在战时面临着三重挑战。首先是物理风险。与黄金不同,艺术品往往体积较大,不易转移。著名的卢浮宫在战争来临时,不得不组织了一个复杂的艺术品疏散计划,动用数百辆卡车将藏品转移到法国各地的城堡中。但私人收藏家很难做到这种规模的转移。

其次是产权风险。这可能是最棘手的问题。当一件艺术品被掠夺后,即使战后找到了这件作品,确认其原始所有权也极其困难。许多艺术品在战后数十年仍陷入漫长的产权纠纷。

最后是流动性风险。在战时,艺术品市场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那些需要紧急变现的收藏家往往要接受极低的价格。有记载显示,一些珍贵的印象派作品在1940年的巴黎,有时甚至只能以正常价格的5-10%成交。

五、农场:最实用的战时资产

根据历史记录,农场在二战期间展现出最强的实用价值。在被占领国家中,农场的实际价值保留了85-90%,这个数字远超过其他大部分资产。农场主家庭的整体财富损失比城市居民少了将近一半。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战时,在战后重建期间,农场也展现出了最快的价值恢复速度。

农场在战时体现出的实用价值不仅体现在保值能力上,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农场的价值:

  • 首先,农场具有最基本的生产功能。在物资匮乏的战时,能够自给自足的生产能力往往比金融资产更有价值。
  • 其次,农场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在战时,农场往往成为当地社区的纽带。那些成功的农场主家族普遍都与周边社区建立了深厚的互助关系。这种社会网络在动荡时期提供了无形但重要的保护;
  • 第三,农场的资产特性也非常独特。与股票、债券不同,农场不能被轻易转移或没收。即使在被占领的情况下,农场依然可以维持基本的生产功能。

© 2025 家族财富管理(作者:林田田),原创内容保留所有权利。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